□本报记者 张灯林 王伟康 通讯员 周瑾 杨良强
黔地多山,水贵如油。
环山路上,近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瓮溪镇的一个山头。思南县农村基础设施水利扶贫项目——付家寨水厂的建设现场就在这里。
大型机械正来回穿梭,工人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山头上开挖出的2万平方米左右的平地上,清水池已见雏形,水厂地基也已平整到位,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
新建规模水厂,架设骨干水网,推进智能管控,在山区农业县构建全覆盖、互连通的“大水网”,一步到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快步加速解决贫困山区用水难题……
在贵州,像思南这样大兴现代水利助推脱贫攻坚的地方还有很多。脱贫攻坚战役正在全省各地纵深推进,水利系统吹响“春风”行动的号角,重点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不断拓展民生水利发展内涵,增强人民群众的实在获得感。
大水网加速扶贫进程
工程性缺水必须用工程的办法解决。对于贵州来说,要补齐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的短板,必须大力推进以骨干水源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
“政府这是帮我们做事,真心感谢!”家住思南县许家坝镇许家坝村桠上村民组的王天强十年前和家人一同从山里搬到镇上,他们赶上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好时代,一家老小用上了自来水。但由于水源供应不稳定,只能等水来时争着用。
思南县水务局为此在对全县现有饮水安全工程调研的基础上,规划全县大水网建设——依托“十库八厂”,用“一环路”的主动脉和“七支线”的干支管将“十库八厂”水源接入全县28个乡镇集镇、街道及部分村级供水站,最后与进村入户的“毛细血管”完美对接。这张网将确保全县28个乡镇集镇270多个村用水无忧,实现互连互通达到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及用水稳定性都将大幅度提高。
“就像乡村公路与高速公路的连接,我们正在建的就是这条水利‘高速路’,并做好与乡村路的连接。”思南县水务局局长张翔在许家坝水厂的施工现场给大家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今,伴随着思南县农村基础设施水利扶贫项目一期、二期工程的有序推进,蓝图正慢慢变成现实。
从“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到整合统筹专项资金,思南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打破传统区域化供水模式,新建大水厂,构建水网;依托骨干水源工程,充分利用原有水利基础设施,稳定供水……全县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一举解决70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问题。
“图标上红色的这一段,是隐蔽管道,需要穿隧施工,是整个工期中最关键、最耗时、最耗资的部分。”站在水利扶贫二期项目区域之一的桠上水厂施工现场,思南县水务局副局长杨昌世一边指着饮用水供水水网规划示意图一边介绍,这是利用了贵州山区的优势,过水湾水库的水利用高差通过管网自流到几个水厂,实现跨区域调水和长距离输水。
在贵州,越来越多的地方与思南一样,正大步走上饮水安全提质增效的快速道。贵州根据山区城乡供水安全和农田灌溉特点,在水利建设中积极推行长距离管道输水,优化水资源布局,提高节水效率,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大水厂+骨干水网+远程调度+远程传输+智能控制”,大水网建设初具规模。
2017年落实水利投资395.9亿元,开工建设63个骨干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16亿立方米。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大扶贫时代的贵州水利步伐。到2020年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年供水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战略目标正在快马加鞭逐步实现。
现代水利夯实扶贫基础
思南县的塘头镇,四面环山,是一个高原地带的小盆地,龙底江自东向西穿镇而过,贵州省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区落户于此。
作为试点两个核心区之一的关中坝有2200亩盆地,在这里走上一走,笔直的排洪渠两旁,一块块分类种植的葡萄园、草莓、柑橘、柚子等现代农业,经过自动化节水喷灌系统均匀喷水后,长势喜人。殊不知,半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密集降在万亩良田上,眼看着就要淹没沟渠漫入田间。
放在过去,这定然是一场硬仗,只能靠水务部门工作人员冒雨在田间组织排涝抢险。如今,得益于山区现代水利的建成使用,操作员旷美琪在接到当地水务服务中心主任陈仕强的指令后,只需要打开手机,远程操作,弹指间,抽水泵电机启动,翻板坝平稳降闸,沟渠中的洪流缓缓泄入龙底江中,保得万亩良田安澜。
“过去的关中坝,排水系统不健全,年年汛期被水淹,农作物严重受灾。”陈仕强说。如今,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执行实时指令。现代水利的建设带来了大变化,分洪渠解决了片区的内涝问题,输配水管网的布设、微喷灌设施的应用,1400亩种植基地实现了灌溉无忧,200亩以葡萄和精品蔬菜为主的精品灌溉区更是实现了精准灌溉。
在塘头试点区,项目覆盖范围内供水保证率达100%,解决了塘头集镇及周边村寨4万余人的饮水难题,实现了坝区内“洪能防、涝能排,供水及时有保障”的综合农业水利工程目标。“变水患为水利,变荒田为宝地,现代水利项目彻底解决了山区水利建设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及渠道维修难等瓶颈制约,促进民众增收。”陈仕强自豪地说。
生态水利实现增收致富
5月初,第三届“禅茶瑜伽·养生凤冈”凤羽伽人瑜伽大赛在遵义市凤冈县举行。经过现代水利建设,地处山间缺水区的凤冈,如今以茶富民,以茶兴县,成为生态示范县、瑜伽禅茶小镇、热门旅游目的地。
田坝村茶园青山滴翠,穿过茶园小径,只见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奶奶背着茶篓缓步走来。“我可是一辈子都在这个村里采茶的哦!”蒋奶奶是永安镇田坝村堰坎组村民,家有10亩茶园。老人说,她家的茶叶种植、施肥、管理和采摘都得到了仙人岭茶叶有限公司的无偿支持和帮助,公司逢年过节还送米送油。
像蒋奶奶这样得到帮扶的茶农还有许多。如今,田坝村500多户茶农人均种茶1.5万亩,人均收入上万元。其中,54户建档立卡困难户已基本脱贫。
“这片园区的4770亩有机茶园已经实现精准灌溉全覆盖啦!”凤冈县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凤冈县田坝试点区一期项目的落地,半年前,田坝茶区有机茶园高效节水喷灌项目及现代化管理科技项目已全部建成投用。如今,在工作人员的远程操控下,3.95万个喷头自动启动喷淋作业,采取喷灌、滴灌、微灌的现代节水灌溉方式,有效解决了山区干旱区域有机茶园灌溉用水难题。
“每亩茶园因水增收茶叶20公斤。茶园每年可增收1908万元,326户农户直接受益!”凤冈县水务局局长田昌远对这笔增收账过目难忘,“田坝茶园既是精准灌溉高效节水典范,又是强势助推脱贫攻坚的一趟‘动车’,我们要让每个茶农都开开心心搭上这趟快车。”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的水利短板。”贵州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喻兴铸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全省上下同心同力,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春风送爽千山翠。如今,“小康水”已经流进山区万千百姓家,现代水利悄然润泽黔山大地,贵州水利人交上了一份令百姓满意、让群众放心的脱贫答卷。
来源:365bet体育35元报 2018年6月7日